首頁 > 媒體報道 > 正文
央視新聞:走進腦機海河實驗室看新質生產力
發布時間:2024-06-14    

本站訊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而實驗室建設則是推動科技創新的堅實基礎,對于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

6月10日起,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中國新聞》推出系列報道——《走進實驗室看新質生產力》,探訪科研尖兵如何賦能新質生產力。首期節目聚焦天津大學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看科幻電影中通過意念控制的情節,當下正在通過腦機接口技術從夢想照進現實,并成為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新賽道,引發廣泛關注。



《中國新聞》2024年6月10日

你現在看到的不是浩瀚的宇宙,這其實是我們的大腦。數百億個神經元如同星系一般彼此相連,共同操控著人類的動作和感知,大腦的重量只有約三磅,所以被科學家們稱為“三磅宇宙”。

總臺記者李青音:通往三磅宇宙的路徑就是我手中這頂腦機帽了,通過64個電極可以將意識轉換成腦電信號傳輸到電腦中,實現腦與機的連接,甚至可以做到意念打字。

目前腦機接口技術主要分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兩種方式,腦機海河實驗室的科研重點是非侵入式腦機接口,依靠腦機帽上的電極片獲得腦電信號,并通過特定算法進行解碼。

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科研骨干孟佳圓:我們現在所說的“意念打字”并不是大家想象中腦袋一想就出了一個字符,而是我們通過視覺輸入的特定編碼,我們人眼睛盯著哪里,這個特定的編碼就會誘發出大腦中特定的腦電信號,我們通過解碼這種腦電信號來輸出這個字符。

屏幕上的虛擬鍵盤也被叫做指令集,而指令數量是反映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核心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2023年,腦機海河實驗室研發出216鍵超大指令集,刷新世界記錄。

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科研骨干孟佳圓:常用語包括中英文的切換全都集成在了腦控的系統當中,這樣也是讓我們使用得更方便、打得更快。像我們現在的話,基本上輸出一個字符只需要1.4秒左右,我們達到了300多比特每分鐘的這樣一個信息傳輸速率,這些指標都使得我們把腦控打字推向應用成為了一種可能。

總臺記者李青音:這個機械手指就是靈犀指,剛剛的操作,我們是通過意念完成的,聽起來是不是很科幻。

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科研骨干劉源:想著第六指跟你身體是一起的,這個時候大腦就會有一個體感的反應,你就想著說手指要彎,這個時候就會有第六指彎曲的腦電信號出來,根據我們的算法對它的特征提取出來,這個時候再給到機器人系統,有了指令以后手指就可以彎了。

在臨床實踐中,靈犀指不僅可以成為腦卒中患者的第六根手指,還能喚醒他們的功能障礙中樞,助力手部功能恢復。

在腦機海河實驗室,科研人員在醫療康復領域不斷創新,助力卒中患者下肢康復的“神工-神行”,可以采用腦機控制外骨骼行走,結合外部助力與神經肌肉電刺激,實現患者主動康復的最大化。

目前腦機海河實驗室在腦機交互領域構建了全鏈條自主知識產權體系。非侵入腦機接口:腦電識別精度、指定維度、通訊速度三項核心指標,達到國際最高水平,擁有國際最大腦機交互技術專利池。

今年初,工業和信息化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腦機接口被列入未來產業十大標志性產品。未來有望應用在醫療康復、無人駕駛、虛擬現實等領域,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編輯 劉延?。?/p>